测评政策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495号(教育类48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材提案〔2021〕12号


  您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五育”融合实践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中央对“五育”有机结合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打造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2020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资源,补齐短板。


  二、通过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推动五育融合实践


  课程是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统领作用。近年来,教育部通过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促进“五育”融合实践。首先,委托有关专业组织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具体化,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提供经过系统设计的目标框架和育人导向。北师大研究团队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阶段性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体现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整体要求。各素养内涵的界定坚持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有机统一,每种素养既具有价值导向、品格属性,也具有能力特征,强调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其次,各学科课标教材修订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凝练育人价值目标,既要体现学科本质属性,还要反映跨学科素养要求。如体育与健康课程凝练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质三个核心素养,融安全健康知识学习、运动技能学习以及自尊自信、积极进取、诚信自律、团队合作等品德学习于一体;历史课程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再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选择报道优秀劳动者事迹、歌颂劳动伟大的文章,让学生既学会有关通信报道知识,又感悟热爱劳动的中华传统美德。目前,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还设计了占课程总课时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引导各门课程教学进一步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三、为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留有空间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注重奠定共同基础;同时给地方和学校课程留有余地,给予学校一定的选择权,强调校本课程原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求设置;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整个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赋予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学习空间,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为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教育部还组织开展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和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努力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改革以及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和成果。


  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课程实施中德、智、体、美、劳机械割裂的倾向依然存在。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对中小学课程实施的跟踪调研和指导,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努力纠正“育分不育人”的错误倾向。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心!


教育部


2021年7月20日


办公电话:0574-88328332

0574-89119116

监督咨询:15757825900(董主任)

承办单位地址:

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测评全国运营中心/授权管理中心: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灵桥路777号中国人寿大厦1006室

Copyright © 浙江涌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1036867号-1 XML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08号